双赢彩票年终回顾02|历史与现实的缝隙之间异乡的眼睛
发布时间:2025-01-09 13:11:13

  双赢彩票再过几天就是跨年夜了,在我们迈入新一年的“元旦”之前,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过去。

  艺术编辑部今年出版的两种摄影类新书都来自玛格南图片社的知名摄影师,他们带着一双新奇的眼睛在世界旅行,也将目光投向中国。从一个异乡人的眼睛里,我们得以用一种“纯真之眼”再看我们的祖辈、我们的祖国。

  如王璜生在《早春的中国》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大家……看到一个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中国,似乎回复到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片大地,重新认识我们周遭的人与生活、人与社会,而不像之前到处是“轰轰烈烈的革命”“热火朝天的生产”“红光满面的笑脸”,或是压抑扭曲的面孔、沉重得透不过气的历史与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当人与历史、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对事与物的态度与眼光会更线

  在桂林的前三天,一直下大雨,又因为大雾,我根本没机会一睹那让人想起中国传统卷轴画的群山,而桂林正因山而出名。桂林城区也相当特别。我问桂林市外事办的负责人我能否不住市中心的旅馆,而是住到杨堤和兴坪人民公社(编注:1984年,兴坪人民公社更名兴坪镇双赢彩票。)去。由于种种原因,我的请求没有得到准许。他们告诉我,从来没有外国人获得允许到公社去,而且那里的厕所和其他设施不好,不适合我去。很明显,他们担忧的是厕所不是冲洗式的。

  这几年我看到的中国马路可不太安全,都很狭窄,而且基本不用护栏。在同一条路上同一时刻,你可以看到大卡车、拖车、吉普车、轿车、拖拉机、农用机械、牛车、自行车、人、狗、鸭、猪、羊,彼此在狭窄的马路上擦身而过。

  机动车跟自行车发生的事故很多。晚上自行车不用灯,骑车的人又常穿深色衣服,这就使得汽车驾驶员很难看见他们。机动车也一样,晚上相向而行的两辆车快要遇上时,司机习惯关掉前灯,只留小小的侧灯开着,示意车辆的宽度,但这些侧灯经常是坏的。很多很多次,在山路上,当我们的车就那样经过另一辆车时,我在车里心脏都停跳了。

  1979年,我在桂林度过4月后,在上海度过5月。上海是中国的摩登之都。上海人更加精致,而且自视甚高。

  1981年报道藏历新年也是一次非凡的经历。成千上万的藏传佛教徒从遥远的青海、云南、四川和甘肃聚集到大昭寺。他们脸颊沾满污垢,汗水闪烁,身上裹着厚厚的羊皮外套,表面涂着牦牛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人们排成看不到尽头的队伍,耐心等待着轮到自己进大昭寺朝拜。不远处,我看见藏传佛教徒在“磕长头”(这种姿势叫作“把整个身体献给神”)祷告,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倒向地面,朝拜队伍缓慢前进。

  同样非常虔诚。吐鲁番夏季酷热中的主麻日礼拜;庆祝斋月结束的开斋节祷告;在西宁东关大寺的......这一切都带着静默热忱的氛围。在天津,天主教堂举行的平安夜弥撒也充满热忱。参与者中有一个最近的转化者,他30岁,过去10年一直找不到工作。望弥撒时他把父母给他的一小笔钱贡献出来,沮丧地说,他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上帝手中。

  就像人必须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寒冷一样,设备也需要特别的保护。我用来拍摄东北平原、内蒙古、戈壁沙漠和冬日黄山的照相机(一台配三个镜头的徕卡,两台配五个镜头的尼康和一台全景相机)都有防冰装置。在零下20摄氏度或更低的温度下,过片和倒片时必须非常小心,以防胶卷齿孔破裂。把冰冷的相机或镜头带进室内前,必须先把它裹在一块厚布里,再放进包里,避免表面形成水珠,损坏设备。好在我戴的是防雾眼镜,镜片不会因为水汽变模糊,事实证明这是很有用的。我还多次试验过戴手套双赢彩票。戴男士厚手套的话,我没办法换胶卷,但天气实在太冷,不戴不行。所以我就戴一双薄薄的女士手套作为“内手套”,外面再戴一双厚的。需要复杂操作时,只需脱掉外面那双。“内手套”真是无价之宝。

  这次的国庆大典正好可以为这趟旅行画上圆满的句点。……临近晚上8:00,人群开始拥入长安街和广场。突然间地表震动,几千枚烟花同时从各个方向爆炸开来。有一会儿,广场上空亮得像白天。这个场面太壮观了,我看得目瞪口呆。每隔一分钟左右,就有更多烟花升起,大概持续了十分钟,然后整套又重复了第二次、第三次。我从没见过一场这么配合摄影师需求的烟花表演,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切换快门速度,尝试不同光圈的镜头,拍摄完美的照片。我完全沉浸其中,不停地拍,直到胶卷全部用完,距离表演结束还有几分钟。过后我才知道,那天晚上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发射了182000枚烟花,不可思议。

  马克·吕布无疑对中国有着特别的偏爱。从1957年第一次获准踏上中国的土地起,马克·吕布到中国多达数十次,在20世纪80、90年代前来中国尤其频繁。马克·吕布不会说汉语,不是汉学家,是一个摄影师。他对中国所知甚少,却又对中国普通人生活的烟火气感知甚多。他始终是一个局外人,用别开生面的视角邂逅意外的惊喜。

  马克·吕布写道,“有传言说我一生都不停地离开中国又回到中国。这不完全准确,但我确实无法掩饰对中国的喜爱:我喜欢回去重游那些自然风光,尤其那些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的城市,我喜欢和我的中国摄影师朋友们重逢。如果把我所有的行程加起来,我可能会发现,从1957年第一次来中国开始,我在中国的旅行占据了一生中的两到三年。在旅途中,我能够看到主义以及后来中国的转型。我也力图寻找隐藏在这些变化背后的、一直存在着的历史脉络,寻找正如戴高乐的那句名言所说的‘比历史本身还要古老’的文明所蕴含的永恒。”

  黄山是马克·吕布最喜欢的主题之一。他热衷于捕捉一刻不停移动的云雾和光影,“你必须保持高度警觉,追逐那些光影。到最后虽然人都累趴下了,但心满意足,非常高兴。”除了黄山,他也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之上捕捉高速变化的中国,“中国动得太快了,她的肖像难以捕捉。画面恐怕会模糊,甚至前后矛盾。我走过许多街道和村庄,往往上一眼的所见被下一眼的推翻,昨日所见被今日修正。……我们因为东方的事物和精神恒久不变而热爱它,而整个东方却突然变得比西方还西方,就像是加速播放了西方发展进程。……”

  除了中国,《我见》中也记录了马克·吕布50多年摄影生涯中不断的漫游、观察和捕捉,他始终带着异乡人的眼睛看世界。本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他通过镜头在混乱中找到秩序。对世界种种细节进行的敏锐观察和温情表达。从黄山到埃菲尔铁塔,从上海到吴哥窟,从伊斯坦布尔到五月风暴和独立后的阿尔及尔,马克·吕布通过他的镜头,捕捉了世界各地的多样面貌。他的作品如同长长的回声,在跨越大陆、城市和人群的过程中相互呼应,展现了一个始终强烈、不断更新的世界。作为本书序言的是安德烈·维尔泰为马克·吕布写下的诗歌,生动地诠释了这位摄影家眼中的世界: